团队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团队动态
第二届“一带一路”轨道交通发展论坛
发布时间:2022-09-20    阅读次数:479

2022818-19日,由兰州交通大学主办,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天津大学等协办第二届“一带一路”轨道交通发展论坛在中国兰州隆重召开。大会以《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交通服役安全与智能维护》为主题,展开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造与服役安全、新一代列车控制技术与智能运维、双碳目标下的智能牵引供电技术与运维等十个分论坛的介绍、讨论,会议采用网络会议的方式,邀请国内外轨道交通领域内专家进行演讲,聚焦“十四五”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轨道交通服役安全与智能维护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新实践,分享成果、启迪思想、共谋发展,促进轨道交通的高质量发展。同济大学的曾小清教授等海内外35位行业内顶尖专家和学者受邀在会上作了特邀演讲报告,国内外轨道交通领域的行业专家和师生代表共计4000余人线上参加了论坛。


2022818日上午830,论坛会议准时举行,兰州交通大学副校长党建武主持会议,校长李引珍、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院士依次发表对会议的致辞讲话。同日上午,翟婉明院士、陈湘生院士在主会场展开高速铁路基础结构动态性能演变及服役安全研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现状与发展的思考——基于HOD枢纽建设深圳实践”的主旨报告,报告由浅入深,汇报了中国高铁基础结构的变化规律相关研究和中国高铁发展面临的相关科技挑战与对策。


2022818日下午,在分论坛二“新一代列车控制技术与智能运维”中,特邀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曾小清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唐涛教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赵阳研究员、中南大学刘伟荣教授作主旨演讲。同济大学交通信息控制联合实验中心主任曾小清教授做了题为“韧性轨道交通系统协同建造理论与关键技术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Theory & Key Technologies of Resilient Railway System”的特邀报告。主要介绍了其团队多年来在轨道交通四个方面的研究情况及成果,具体包括:

1)韧性需求-交通异常事件场景数据库

2)轨道交通系统结构优化与运行机理

3)协同建造理论-基于自律分散系统

4)韧性轨道交通系统关键技术



提出面向绿色安全的轨道交通BIM智能建造技术、应对异常交通状态的轨道交通列车准无人控制技术、轨道交通客流检测与优化技术三大技术,以此来达到应对突发事件给轨道交通系统带来的风险隐患,通过各种综合理论和创新技术,使得轨道交通系统面对突发事件时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以及在遭遇波动时,可以快速吸收并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的能力,让轨道交通系统更具“弹性”,保证轨道交通系统能够安全、绿色、和谐、协同、可持续的建设及运营的目的。



两天的论坛会议精彩纷呈,汇集了隧道与地下工程、线路与桥梁工程、列车控制技术与智能运维、智能交通与信息工程等方面的诸多专家学者,在会上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思维碰撞,为今后的轨道交通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想法、思维、方法,听众和同学们都受益匪浅。同时,大会对促进轨道交通行业产业发展、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对促进轨道交通行业产业发展、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Copyright © 2013 同济大学交通信息控制联合实验中心/曾小清教授课题组 版权所有

 上海市曹安公路4800号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交通工程运输学院301室